京东万店咖啡来袭,行业要变天?头条

京东携百亿资金高调入局咖啡赛道,推出“七鲜咖啡”并宣布“三年万店”合伙人招募计划。消息一出,行业震动——这家电商巨头以“品质低价”策略搅动市场,首店上线即突破4000单,椰青美式、茉莉花拿铁等单品价格较瑞幸低20%-30%,甚至推出4元美式咖啡,直接逼停价格战。
从补贴战到自营扩张,京东的野心不止于一杯咖啡。其“店中店”模式、供应链赋能、生态协同等打法,能否打破传统咖啡品牌的竞争格局?下沉市场的蓝海与加盟商的利益博弈,又将如何影响行业未来?这场战役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01、京东的“咖啡算盘”,从补贴到万店,野心与风险并存
京东的入场并非偶然。当电商流量红利见顶,线下高频场景成为新的流量入口,咖啡赛道成为京东生态布局的关键一环。从补贴战到自营扩张,京东的“咖啡算盘”究竟如何计算?
京东的线下野心,在“七鲜咖啡”身上显露无遗。JDDiscovery-2025大会上,京东正式启动“七鲜咖啡合伙人招募”,提出“三年内开设1万家门店”的目标,年底前计划在北京开设50-100家门店。首店以“店中店”模式落地北京长保大厦,内嵌于七鲜小厨门店,通过高频消费场景快速获取客流。京东秒送平台数据显示,该店上线即突破4000单,跃居东城区咖啡热销榜前三。
价格是七鲜咖啡的第一把利刃。原价16元的美式咖啡,百亿补贴后仅需4元;椰青美式、茉莉花拿铁等促销价低至6.18元和7.18元,较瑞幸、库迪等品牌便宜20%-30%。这种“价格屠夫”策略,直接瞄准大众消费市场。一位北京消费者表示:“4元的美式,比自己冲还便宜,不喝白不喝。”
加盟模型上,京东采用“依附+独立”双轨模式:初期依托七鲜小厨门店内嵌“店中店”,降低选址与获客成本;后期拓展独立点位,形成规模效应。合伙人仅需提供10平方米场地、承担1万元装修费并缴纳10万元保证金,京东则负责人员招聘、运营管理及供应链支持。每售出一杯咖啡,合伙人可获得售价5%的分成,若自带员工则每杯额外补贴0.4元。
这种“轻资产、重运营”的模式,迅速吸引了大量创业者。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,招募计划启动一周内,已有超过2000份加盟申请,其中下沉市场创业者占比超60%。一位河北县级市的加盟商表示:“10万元的门槛比瑞幸低一半,京东的品牌背书也让人放心。”
然而,风险同样存在。首店开业初期,因订单量激增导致出杯延迟,部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“等半小时喝不上一口咖啡”。此外,过度依赖外卖可能导致线下体验缺失,品牌认知度受限。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京东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流量,但咖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力和品牌力,这两点需要时间积累。”
饮品报新媒体认为,京东的“咖啡算盘”本质是一场流量与生态的博弈。通过低价策略快速获取用户,再通过生态协同反哺线上业务,这种打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。但咖啡市场的特殊性在于,消费者对品质的敏感度高于价格,单纯低价难以建立长期忠诚度。京东能否在扩张中保持品控稳定,将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。
02、供应链赋能,京东的“重能力”能否破解咖啡困局?
京东强调,七鲜咖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供应链能力。通过将成熟供应链转化为可复制的加盟体系,京东试图实现“重能力+轻扩张”的平衡。然而,咖啡赛道的特殊性,让这一模式面临多重考验。
京东的供应链优势,主要体现在非核心品类的成本控制。例如,通过集中采购设备、原料,七鲜咖啡的门店初始投资较瑞幸降低约30%。一位加盟商透露:“京东提供的咖啡机比市场价便宜20%,原料采购也更有议价权。”
但在咖啡核心产品上,京东的优势并不明显。与星巴克、瑞幸等品牌相比,七鲜咖啡在咖啡豆烘焙、口味研发上并无显著差异。一位咖啡行业资深人士表示:“咖啡消费者对品质的敏感度高于价格,尤其是现磨咖啡市场,豆子来源、烘焙工艺、萃取技术都是关键。”
七鲜咖啡的门店选址策略,也体现了其“成本优先”的逻辑。优先选择商超、酒店、写字楼等高频场景,主打外卖和自取,门店面积仅需10平方米,较瑞幸20-50平方米的纯外卖店更节省成本。但这种“迷你店”模式也面临挑战:一方面,过度依赖外卖可能导致线下体验缺失,品牌认知度受限;另一方面,高频场景的租金成本并不低,若订单量不足,盈利压力陡增。
一位北京写字楼的七鲜咖啡加盟商表示:“我的店月租金2万元,每天需要卖出300杯才能保本。现在日均订单200杯,靠补贴勉强维持。”另一位上海商超的加盟商则直言:“京东的补贴政策只能缓解短期压力,长期来看,还是需要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。”
标准化运营是京东的另一大优势,但也可能是隐患。通过统一的设备、原料和操作流程,七鲜咖啡试图确保品质稳定。然而,这种“一刀切”的模式可能忽视本地化需求。例如,在南方市场,消费者更偏好清淡口味的咖啡,而北方市场则更喜欢浓郁口感。一位广州的加盟商表示:“京东提供的配方是固定的,我们无法根据本地口味调整,导致部分消费者反馈‘太淡’或‘太苦’。”
此外,随着规模扩大,总部支持力度可能稀释。一位河北的加盟商透露:“开业初期,京东派了督导驻店指导,但三个月后督导就撤了,现在遇到问题只能通过线上沟通,效率很低。”
在饮品报新媒体看来,京东的供应链赋能是一把双刃剑。一方面,它确实能降低创业门槛,吸引大量加盟商;另一方面,过度依赖供应链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,忽视品牌建设和本地化运营。咖啡市场的竞争,最终还是回归到产品力和品牌力,这两点需要京东在扩张中不断补课。
03、生态协同,京东的“咖啡棋局”能否重塑行业?
对京东而言,七鲜咖啡的价值远超单一饮品业务。在电商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,高频刚需的咖啡场景成为理想的线下入口。通过生态协同,京东试图将咖啡流量转化为多业务的用户,但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需验证。
京东的生态大局,在七鲜咖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目前,七鲜咖啡已与京东闪购、七鲜超市形成协同效应:咖啡订单用户中,有三成会同步购买超市商品,而超市会员开通咖啡会员的转化率达25%。这种生态联动,正是京东区别于纯咖啡品牌的核心优势。
一位北京的消费者表示:“我在七鲜咖啡买咖啡时,看到超市的促销活动,顺便买了点水果和日用品,这种一站式购物体验很方便。”另一位上海的加盟商则透露:“我的店附近有一个七鲜超市,很多超市顾客会顺路买一杯咖啡,客流量比纯咖啡店高不少。”
下沉市场是京东的另一大布局重点。随着一二线城市咖啡渗透率趋近饱和,三、四线城市成为新蓝海。七鲜咖啡10万元级的加盟门槛,恰好契合了下沉市场创业者的需求。一位山东县级市的加盟商表示:“在我们这里,开一家瑞幸需要30万元,七鲜咖啡只要10万元,而且京东的品牌知名度更高,更容易吸引消费者。”
据京东内部数据,下沉市场加盟商占比已超60%,且门店存活率较一二线城市高15%。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,但对品牌的要求也在提升。京东的供应链和生态优势,在下沉市场更有发挥空间。”
然而,生态协同的盈利模式仍需验证。目前,七鲜咖啡的主要收入仍来自咖啡销售,生态联动带来的附加收入占比不足10%。一位京东高管透露:“我们希望通过咖啡场景激活本地生活服务,但这一过程的转化率还需要提升。例如,咖啡用户购买超市商品的比例虽然有30%,但客单价较低,平均只有20元左右。”
此外,七鲜咖啡并非首个尝试“店中店”的品牌。2022年,便利蜂推出咖啡品牌“不眠海”,但因扩张过快、品质不稳定,已在全面收缩;库迪咖啡的店中店模式也因选址门槛低等已经叫停。京东能否避免重蹈覆辙,取决于其对品质与体验的把控能力。
一位咖啡行业资深人士表示:“京东的优势在于生态协同,但咖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品力和品牌力。如果七鲜咖啡无法在扩张中保持品质稳定,生态协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”
饮品报新媒体认为,京东的“咖啡棋局”是一场生态与流量的博弈。通过高频消费场景获取用户数据,反哺线上电商与本地生活服务,这一战略意图是清晰的。但咖啡市场的特殊性在于,消费者对品质的敏感度高于价格,单纯依赖生态协同难以建立长期忠诚度。京东需要在扩张中不断补课,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,才能真正重塑行业格局。
京东的入场,为咖啡赛道注入了新的变量。其“供应链+生态协同”的打法,打破了传统咖啡品牌依赖单店盈利的模式,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。然而,咖啡市场的竞争本质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较量,这两点需要时间积累。
对加盟商而言,京东的模式降低了创业门槛,但也带来了更高的运营要求。如何在品质稳定、本地化需求和生态协同之间找到平衡,将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。
对行业而言,京东的入场或将加速市场洗牌。那些依赖补贴、忽视产品力的品牌,可能会在这场战役中败下阵来。而那些能够结合区域基因、打造差异化壁垒的品牌,或许能在这场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咖啡市场的未来,属于那些既能玩转生态,又能守住品质的品牌。京东的万店战役,才刚刚开始。
免责声明:1.饮品报遵循行业规范,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饮品报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饮品报www.yinpinbao.cn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饮品报或将追究责任;3.投稿请加小编微信yesreal或QQ1592055865。4.饮品报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免费查阅,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、即时性和有效性,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、延误、不准确、错误和遗漏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,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扫码关注饮品报微信号